《沈陽日報》(2025.04.16):李寧:為外骨骼機器人更好地“與人共融”執著前行????
“人機共融機器人就是能夠與作業環境、人和其他機器人自然交互、自主適應復雜動態環境并協同作業的機器人,是機器人技術發展的趨勢。”剛剛入選第十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的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自所)助理研究員李寧一談起自己科研攻關的領域就顯得格外自信,他說:“我要為外骨骼機器人更好地實現‘與人共融’不懈努力。”
外骨骼機器人應用前景廣闊
人、機、環境自然交互與互動是李寧專注的科研領域。在依托沈自所建設的機器人與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內,李寧介紹,從生命體,尤其是人體運動機理出發,開展機器人研發設計,開展類生命機器人研究是沈自所重要的研究領域。他所從事的科研就是從人體細胞研究出發設計機器人,通過專門的儀器設備,進行壓力、光照、磁場等刺激,開展細胞機制研究,發現不同細胞的不同機理;同時在身體尺度,采集肢體的運動參數;再將細胞級與身體級運動相結合,研制開發類生命機制的機器人并“反哺”到人體,實現運動輔助等應用,形成從微觀到宏觀、再從宏觀至微觀的理論與實踐閉環。
外骨骼機器人是李寧研究的重點項目。他介紹,腦卒中(中風)是全球首位致殘、次位致死疾病,腦卒中后形成的運動障礙直接關系著病人的生活品質。我國大約有4.6億人存在運動輔助需求,外骨骼機器人就成為康復醫師嚴重不足的解決途徑。
“我們項目組提出基于類生命機制的外骨骼機器人,通過類肌肉驅動模型、分布式感知機制及人機協同控制方法,可實現機器人與人體的精準匹配和高效協同,推動外骨骼機器人由‘輔助人’向‘融合人’的范式轉變。”李寧說。
李寧舉例說,如中風偏癱患者手部運動機能降低,將與手部細胞運動功能相似的功能配件集成后形成的手部外骨骼機器人,可以助力患者擁有手部運動的能力。項目組目前已開發出剛性、柔性等多種類型的外骨骼機器人,可應用于腦卒中后不同運動功能障礙病人的康復訓練,未來的愿景是研制出適合各類不同需求場景的外骨骼機器人。“這是一種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將生命系統與機電系統相融合的探索,有望使外骨骼機器人與人共融,在醫療、康復、助老助殘等領域擁有廣闊的前景。”
新沈陽人錨定科研發展道路
剛剛33歲的李寧在沈陽學習工作已有10年時間了,他笑著說:“我是一名新沈陽人。”
李寧在武漢理工大學就讀時曾代表學校參加在東北大學舉行的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并獲得全國一等獎。參賽之余,他到沈自所看望師兄,一下子就被沈自所濃厚的科研氛圍與先進的實驗條件所吸引,畢業保研時自然而然將沈自所作為自己的第一選擇。
李寧覺得,沈陽市為青年人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他得到青年科技人才項目、住房補貼等諸多政策支持,讓他更安心在沈陽發展。
“我還很年輕,未來科研道路還很長,需要靜下心來、堅定前行。”李寧表示,未來一方面要持續開展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著眼于成果落地與轉化,讓成果早日走出實驗室。“當外骨骼機器人技術成果轉化成產品,真正走進千家萬戶,幫助患者提升行動能力,減輕其病痛和生活負擔,那么我的努力就更有意義和價值了。”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岳雨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