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日報》(2024.10.02):封錫盛 揭開海洋神秘面紗的探索者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要從揭開海洋神秘面紗開始。水下機器人正是人類探索海洋的利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自所)研究員封錫盛常說:“人類來自海洋,水下機器人正在圓人類的回鄉之夢。”攻堅克難、勇于奉獻50余載,封錫盛等老一輩科學家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完成了一項又一項重大突破,推動了我國水下機器人研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實現我國水下機器人?
從無到有的突破
沈自所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水下機器人研究,開啟了我國自主研發水下機器人探索海洋奧秘的新時代。封錫盛也是從那時起與水下機器人結緣。
控制系統是水下機器人的“大腦和神經”,是水下機器人能否完成科研任務的核心系統。在沒有水下機器人試驗條件的情況下,科研團隊就在一個菜窖里進行了第一次下水試驗。封錫盛提出基于微控器網絡構建“海人一號”本體運動、水面水下數據傳輸和主從機械手三大核心系統的控制方案,使“海人一號”核心控制系統完成從模擬系統向先進數字系統的轉型。
1985年、1986年,“海人一號”先后成功完成了兩次海試,實現了我國水下機器人從無到有突破。
超前規劃助力水下機器人
從淺水邁向深水
1986年,封錫盛負責起草水下機器人10年發展規劃。他沒有受限于當時水下機器人發展現狀,提出了我國水下機器人要向遠程和深度兩個方向發展的“二維路線”。盡管在當時來看,規劃的階段目標有些超前,但后來沈自所水下機器人發展就是沿著這個“二維路線”前進的。尤其是潛深1000米的“探索者”號和6000米的“CR-01”研制、應用成功,更成為我國水下機器人從淺水邁向深水的里程碑。
1990年,封錫盛擔任“探索者”號1000米水下機器人總設計師。“探索者”這個名字準確定位了封錫盛在水下機器人研究道路上的角色。
惡劣海況下順利回收水下機器人,在當時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封錫盛提出了利用視覺跟蹤技術實現水下對接回收水下機器人的基本思路,并在各有關分系統的配合下制定實施方案,為水下機器人的回收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法。
他帶領團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總體集成、載體設計等方面取得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1994年,“探索者”號進行5個航次為期40多天的海上試驗,成功下潛1000米,實現我國水下機器人從有纜向無纜、從淺水向深水的飛躍。
“CR-01”6000米水下機器人緊隨“探索者”號步伐,是一個國家深海資源考察能力的標志,于1992年啟動。“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完成太平洋洋底調查任務”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為水下機器人事業奮斗終身?
擇一事終一生
封錫盛表示,科技工作者的“獻身”精神,是一種心懷“國之大者”的使命,是不惜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崇高情懷,是為祖國科技事業最大限度奉獻自己的熱情和力量。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義不容辭的使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我看來是取得更多從‘0到1’的突破。這個過程往往是漫長的、困難的,需要經過反復的驗證、長期的迭代,不會一蹴而就。科技工作者需要對科學執著、對目標堅定,具有更高的格局,去奮斗、去奉獻。我們常說擇一事而終一生,把一件事情真正做到極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封錫盛說。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岳雨
(轉自《遼寧日報》2024年10月2日第2版)
附件下載: